千亿球友会

首页 > 信息公开 > 园区动态 > 央网省网推荐 > 正文

开放赋能!长沙“朋友圈”满满国际范

来源:长沙晚报发布日期:2022-09-22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敞亮。

9月19日,“长沙·非凡十年”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长沙十年开放成绩单亮眼出炉。

以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以开放促进产业转型、以开放强化有效投入、以开放优化营商环境、以开放塑造城市品质……感受着骨子里的“开放基因”,长沙的开放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闯出新天地

外资“引得来 活得好”,本土企业勇闯世界

“长沙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和优质的营商环境,这些都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长沙熙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Pastore Mario感慨道,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发展,熙迈从最初的20余人到如今拥有超过400名员工,2021年营收超8亿元,15年实现了近20倍的增长。

熙迈是意大利投资的工业生产型外资企业,主营内燃机发动机零部件等生产及销售,产品除了出口欧洲及南美市场,与国内的三一、比亚迪等企业也有深度合作。

“现在,熙迈不断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正逐步实施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朝着成为世界一流机加工企业大步向前。”Pastore Mario坚定企业与长沙共同发展的决心。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外资“来得了、待得住、活得好”的故事,在长沙上演。

2021年,长沙实际利用外资20.07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83.1%,居中部省会第一。今年1—8月,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1.33亿美元,继续保持中部第一。

截至目前,18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长沙,包括德国巴斯夫、日本永旺、英国保诚、荷兰壳牌、法国达能、瑞士德科、瑞典宜家等10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

长沙相继出台开放型经济“1+7”“外资16条”等系列政策,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池,近三年共安排40亿元予以扶持。

一揽子政策的发布,丰厚的不仅仅是长沙开放创新的“面子”,外资有效利用的“里子”也在由浅入深、愈发硬实。截至目前,全市外资市场主体达4822户。

引进来,走出去,改革开放天地宽。外来资本为城市发展赋能,一批本土企业也勇敢闯世界。

阿尔及利亚谢赫谢勒绕城高速公路等一批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享誉海外;阿治曼中国城等境外经贸园区多点开花;隆平发展并购巴西陶氏益农,楚天科技并购德国诺脉科集团……2021年长沙对外实际投资额14.65亿美元,占全省九成以上,居中部省会第一。

△2019年来,中欧班列(长沙)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志伟 摄

创出新动力

开放平台居中西部省会城市前列

9月,骄阳似火,长沙国际铁路港集装箱堆场,集卡车来回穿梭,巨大龙门吊悬臂一字排开。众多集装箱被吊装至中欧班列(长沙)的车板上等待发运。

一声悠长的汽笛声,班列驶向万里之外的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

从2014年10月30日驶出首列,到今年9月2日,中欧班列(长沙)已累计发运3152列,拥有稳定运行线路10余条,通达亚欧24个国家近百个城市,成为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黄金通道”。

2019年来,中欧班列(长沙)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21年发运突破1000列,创历史新高。

中欧班列(长沙)勇攀高峰,正是长沙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构筑开放新高地的缩影。

长沙“黄花机场”迈入双跑道时代,累计开行近20条国际货运航线,全面覆盖五大洲。特别是2021年国际货邮吞吐量为9.17万吨,增长20.72%;长沙港稳定运营每周4~5航次往返上海港,通过江海联运通达全球各主要港口;长沙铁路北货场建立了往返广州港、深圳港的铁海联运通道。

“通江达海、物流全球”,长沙立体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基本形成。

带头开放、带动开放,不仅要建设通道,更要打造开放平台。长沙开放型经济得以抵御风险、良性循环,一个不可忽略的支点,便是在开放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制度创新。

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两年来,79.98平方公里长沙片区,积极对标国际一流,闯出一片新天地——

截至今年8月底,长沙片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866亿元,实际使用外资6.7亿美元,新设企业1.3万家,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0项。其中,今年1—8月,实现进出口总额763.9亿元,同比增长25.5%;总量分别占全市、全省的比重为35%和17%。实际使用外资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8%。新设企业5212家,同比增长80.6%。

6大功能性口岸、7大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截至目前,长沙开放平台数量居中西部省会城市前列。

迎着开放的东风,长沙的门户向世界不断敞开,这些“开放平台”为长沙拥抱世界搭起大舞台。

今年1—8月,长沙进出口额2181亿元,同比增长22.6%,增速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开放形势持续向好。

干出新精彩

突破5000亿元,消费“马车”蹄疾步稳

十年来,长沙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流通创新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消费的“马车”跑得蹄疾步稳,美好消费不仅成就了市民的美好生活,也成为了靓丽的长沙名片,让越来越多外地朋友流连忘返。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2454.7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111.57亿元,年均增长8.5%,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商贸流通设施优化升级。全市形成了1个核心商圈——五一商圈、31个区域商圈、6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86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商圈和大型商业综合体数量较2012年翻了一番,百强市场数量名列全国第3;平均每2093人就拥有一个便利店,便利店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2;获批中部唯一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基本建成“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入选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黄兴南路步行街入选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五一商圈、阳光100凤凰街、中建梅澜坊、红星商圈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消费品牌建设创新引领。扶持培育了文和友、茶颜悦色、墨茉点心局等众多新消费品牌,涌现出柠季、零食很忙、小咖主等20多家新消费上市后备企业;发挥商圈集聚效应,引进了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首店、旗舰店,跻身全国首店最密集的十大城市之一;积极培育国家、省、市各级老字号品牌,支持火宫殿、玉楼东等51家老字号企业传承创新;大力打造夜经济城市品牌,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峰会,夜经济城市影响力位居全国第2,各项举措全国示范推广。

促销纾困服务风雨无阻。面对疫情,长沙全力以赴做好各项生活物资保供工作,确保全市“菜篮子”量足价稳;出台政策为企业送上及时雨;此外,“福满星城”购物消费节已经连续举办十四届,成为长沙市民一年一会的老朋友。

下一步,长沙将以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加快消费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全市已深入实施了包括国际消费资源荟萃、国际消费地标建设等在内的“六大工程”,争取到2026年,培育形成1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亿级核心商圈,升级壮大10个以上百亿级重点商圈,培育100家以上重点商贸流通企业、新增1000家以上限上社零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把长沙打造成具有“时尚之都”“快乐之都”“活力之都”“休闲之都”美誉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长沙高铁

迎来“三核”驱动时代

“深入推进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建设,长沙交通‘聚中部、通全国、联全球’的能力不断提升。”19日,在“长沙·非凡十年”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喻志军介绍,长沙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凸显。

长沙是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6主轴、7走廊、8通道中,京津冀-粤港澳主轴、沪昆走廊、湘桂通道、厦蓉通道等国家复合通道在长沙交会。同时,以金霞物流园、长沙空港物流园、中国物流长沙物流园区、长沙高桥商贸城为核心承载区,长沙着力打造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十年来,长沙交通辐射能级不断增强。中欧班列(长沙)发运量突破1000列,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黄花机场进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实现五大洲直航,长沙4小时航空经济圈不断拓展,疫情干扰下稳中有进,客运吞吐量全国排名第12位、中部第一,进入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霞凝港区、铜官港区双港驱动能力不断增强,长沙港与岳阳、上海等实现港港联动。长株潭城际铁路开通,长株潭轨道交通西环线即将建成,长株潭“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成型。公路通车里程1625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24公里,主城区到周边85%乡镇的“一小时交通圈”已形成,以长沙为中心通达全省各市州的4小时公路交通圈基本实现。

同时,长沙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京广、沪昆两条高铁“十”字形交会,渝长厦高铁益长段正式运营,高铁迎来“三核”驱动时代,“米”字形交会加快实现。长沙7条轨道线(6条地铁、1条磁浮),营运里程达209公里,地铁全面进入“网络化时代”。

未来五年,长沙交通将加快建设联通世界的航空枢纽、辐射全国的铁路枢纽、内联外畅的高快路网、通达江海的内河港口、快捷高效的公交网络,基本建成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努力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建设现代化新长沙贡献交通力量。

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走在全国前列

在19日举行的“长沙·非凡十年”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党组书记杨莉介绍了近年来长沙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的举措。

2019年初,市委、市政府开全国之先河,立足省委“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利用物流的大联通,打通产业的大循环,在机构改革中新成立市政府物流口岸办。三年来,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运行受阻的情况下,长沙抢机遇、开新局、补短板、搭平台、优环境,为对外开放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注入强劲动力。长沙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中国快递示范城市”。

长沙开放环境取得历史性突破。十年来,全市上下开放发展意识不断增强。长沙纵深推进跨境贸易便利化,7×24小时做好跨境电商、单一窗口通关保障,使全省贸易订单实现无缝对接。长沙跨境贸易营商环境8项指标全部优于世界银行对中国的评价标准,跨境贸易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前20强中唯一一个非副省级的内陆城市。跨境贸易营商环境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打破信息孤岛,建成中部首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地方特色协同平台,实现全市主要口岸作业区互联互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通关物流信息服务,节约跨境贸易企业成本约17亿元。

下一步,市政府物流口岸办将积极打造连通欧亚和东盟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布局横跨五大洲、通达全球的国际货运航线,构建空铁水公多式联运物流新体系,做大做强口岸经济,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构建更高效率的开放通道,奋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挺进自贸十强

建设开放高地

19日,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谭浩然介绍,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方面,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四大“热”点可见一斑。

制度创新掀起热潮。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80项,其中1项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推介,4项上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33项入选省级首批制度创新成果,16项拟作为省级复制推广经验。片区在“2021—2022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中排名全国67个自贸片区第27位,比上年度提升6个名次;入选“2022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十佳园区”。

产业发展形成热土。共引进项目166个,投资总额2457亿元,其中“三类500强”项目27个。实有企业2.6万余家,两年实现数量翻番,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07家。片区现有在谈重大项目57个,预计总投资额近1000亿元;在建项目85个,其中产业项目54个。

对外开放成为热点。中非经贸合作促进创新示范园建成运营,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成功设立,易货贸易完成首单试点,打通咖啡、可可、腰果等10条进出口产业链,今年1—8月,实现对非进出口额51.4亿元,同比增长298.8%。中非和植物提取物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基地通过海关总署专家评审;一批国际商务服务机构正在密切洽谈落户片区。

营商环境引起热议。全面承接86项省级经济社会权限,推出80项“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在4个行业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出台“长沙片区人才政策45条”,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56人,完成4.6万余名人才落户。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只到一地、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审批时间由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片区对外贸易诉讼案件审判入选全国法院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大典型案例。

下阶段,长沙片区将聚焦“挺进自贸十强,建设开放高地”,在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中展现长沙片区作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回到顶部

千亿球友会